第1024章 临阵指挥对决_在三国的非咸鱼生活
新笔趣阁 > 在三国的非咸鱼生活 > 第1024章 临阵指挥对决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024章 临阵指挥对决

  第1024章临阵指挥对决

  洛阳城东门外,诸葛亮和司马懿之间的临阵指挥对决。

  面对诸葛亮摆出的圆阵防御,司马懿采取了锋矢阵的进攻阵型进行应对.但打着打着,诸葛亮突然收缩外部阵型,变成了一个类似于八角形的阵型——八阵图。

  八阵图,是一种多兵种联合作战,攻防于一体的阵型,如果是全状态的八阵图,在同等兵力下,司马懿的四万曹魏郡兵,恐怕很难在正面对抗汉军主力。

  但可惜,现在的诸葛亮,手里只有三万兵马,其中两万是熟练掌握八阵图阵型转换的大汉北军,还有一万是完全没有八阵图操练经验的南阳郡兵。

  为此,诸葛亮只能把南阳郡兵往内部回收,把大汉北军摆在外围,用两万北军来对抗司马懿的魏军。

  而司马懿这边呢,因为担心诸葛亮留了后手,手中保留了近八千人的预备队,实际投入到战场中的部队,也只有三万两千人左右。

  兵力上,司马懿还是占据优势的,但实际的战况发展下来,司马懿却发现,情况跟自己想的不一样。

  当诸葛亮在一开始采用圆阵防御的时候,司马懿采用锋矢阵进攻,其目的,就是要重点突破,凿穿诸葛亮的圆阵。

  为此,司马懿下令前军的一万五千人强攻,左翼和右翼各八千万,往圆阵的侧方向移动,尽可能的牵制住诸葛亮的圆阵侧翼兵马。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尽可能的牵引诸葛亮所部侧翼和自家前军攻击重点之间的距离,割裂汉军圆阵侧翼对魏军攻击重点的支援。

  简单来说,就是要撕裂汉军圆阵之间的互相联系。

  圆阵能在防守端起到奇效,就是因为圆阵能最大限度的引领兵卒之间的互相协作,在局部防御中,造成多打少的效果。

  而现在,司马懿要做的,就是切断这种互相协作的可能,这样就能轻松破解圆阵的防御。

  可以说,一开始的指挥,司马懿是目的性非常明确的,而且进攻实施的还算顺利。

  但打着打着诸葛亮弄出了一个奇怪的“八阵图”出来。

  八阵图,既有圆阵的防御性,同时,又因为多兵种不同转换调整,给正面进攻的对手造成应对不便的效果,如果在战场上不能快速适应对手变化的话,很有可能在措手不及下,造成很多不必要的损失。

  本来你面对的对手是手持苗刀的士卒,但打着打着,突然变成了一群刀盾兵。

  如果是这样也就罢了,刀盾兵虽然防御力强,但进攻能力弱,从苗刀兵变成刀盾兵,常规应对不变也没什么关系。

  但要命的是,这群刀盾兵的身后,你不知道会搭配一些什么兵种的汉军士卒有可能是长枪兵,有可能是弓弩手,反正不是纯粹的刀盾兵。

  魏军士卒有时候忙着跟眼前的刀盾兵搏命,但不知道从哪里钻出来一杆长枪,就能轻易的要了自己的命,而等到魏军士卒开始调整阵型,分心应对长枪兵的威胁的时候,突然从刀盾兵的后方,又飞出无数的箭矢出来。

  就这么打着打着,慢慢开始习惯了长枪兵的偷袭,箭矢的隔空打击,开始适应敌军的进攻变化的时候.眼前的刀盾兵可能又会变回以搏命厮杀为主的苗刀兵。

  真的,光靠场上的士卒自我调整适应,是很难在八阵图面前讨到好处的,而司马懿司马懿的临阵调整能力也很强,但问题是,司马懿也是第一次遇到这个八阵图,他纵然可以临阵调整,可手头上的条件根本不允许啊。

  比如说弓弩兵和长枪兵的应对,其实司马懿稍微动动脑子就知道,只要能在军中增加一批盾牌兵的数量,就可以削弱敌军的威胁可司马懿并没有准备这么多的盾牌兵啊。

  这次出战是野战,又不是攻城战,司马懿当然不会在军中配备太多的盾牌兵,肯定是尽量让士卒多带长枪和环首刀这样的长短兵刃,有效杀伤敌军为主的啊。

  现在好了,想调整都没有这个条件。

  当然,司马懿的调整想法,其实也只是理论上的想法,实战没那么简单.而且现在司马懿也已经没空去考虑这种需要以后再考虑的问题。

  随着诸葛亮变阵八阵图之后,战场的局势发生了变化。

  司马懿的前军应对八阵图不利,原本的进攻阵型,硬生生的被打成了防守阵型。

  而左右两翼的魏军士卒,一开始的目的是去撕开圆阵之间的互相协作,现在却被敌军的八阵图牵引之下,反倒是魏军的左右两军被拉扯的越来越远,有慢慢跟前军脱节的趋势。

  要是继续这么打下去的话,诸葛亮再分兵出击,从魏军的左军,前军,右军之间的缝隙插入,把魏军分割开来.后果不堪设想。

  为此,司马懿被逼无奈,不得不下令,让两翼的进攻部队暂且停止进攻,以防御姿态收缩,往中路的前军靠拢,尽可能的合拢兵力,形成合力,先防守一波。

  然后司马懿思考了一会儿,再次下令,让前军回撤,跟左右两翼的军队形成一个倒马蹄型的阵型,吸引汉军主动出击。

  根据司马懿的观察,诸葛亮的这个八阵图,应该是那种攻防一体,但攻防必须一体的阵型。

  也就是说,不管是进攻还是防守,诸葛亮的八阵图是不能进行拆分的,必须保持阵型的完整性,要进攻就全军一起压上,要防守就是全军一起结阵防守。

  所以司马懿才会采用这样的方式,利用倒马蹄的阵型,吸引一部分汉军进入到倒马蹄的内部,然后用左右两翼的士卒关门,前军反攻,争取歼灭一批汉军,破坏这个阵型的完整性,从而起到破阵的效果。

  司马懿的应变不慢了,临阵指挥也非常的快速.但就一个问题:如果八阵图是只能全体进攻,全体防守的阵型,诸葛亮何必费那么大的心思去研究。

  八阵图,本来就是两套轮转变化的套路的,一套是外阵变化,一套是内阵变化。

  一看司马懿主动后撤,让出最重要的战场中间位置,诸葛亮微微一笑,当下也不客气。

  等到八阵图轮转到攻坚能力最强的苗刀兵出现在战场正中间时,诸葛亮立刻下令苗刀兵强攻,然后八阵图全军前压,从圆形八阵图变阵成线性八阵图。

  外阵停止轮转,以苗刀兵和刀盾兵作为前锋,追着魏军的后撤脚步进攻,而内阵的各兵种依然轮转,只是因为阵型由闭合型变成开放型后,轮转的幅度更大了一些,兵种变化的周期更长了一些而已。

  这么一搞,司马懿顿时被动了。

  没办法啊,司马懿吃亏的地方不是自己的指挥能力不行,而是他第一次遇到这种可以随意变换战场兵种配置,同时还能保持住战斗力的奇葩阵型。

  苗刀兵和刀盾兵强攻,辅以后方不停变化的长枪兵和弓弩手.司马懿的左中右三军,被全面压制。

  现在还能挺得住,是因为自己兵力还有优势,汉军没有办法那么快的解决掉眼前的敌人。

  但如果给诸葛亮足够的时间,等到中路的苗刀兵杀穿了魏军中路的那一万余人的前军那自己的整个阵型,就要彻底崩溃掉了。

  这种情况下,司马懿也没办法了,他无法再顾忌到诸葛亮是否还有后手,必须要保证自己的前军不能被汉军击破.司马懿把自己留下的五千预备队,投入到了中央战场。

  同时,司马懿立刻下令,左右两翼的士卒就地展开反击,争取尽快的合拢倒马蹄阵的缺口,先围剿掉闯入倒马蹄阵的汉军所部。

  其实说白了,现在司马懿已经没有什么可以用来调整应变的手段了,就是单纯的仗着人多拼消耗,看到底是谁先受不了伤亡,坚持不下去。

  而诸葛亮呢.这会儿诸葛亮也有点皱起了眉头。

  原因很简单,进攻的效果,并不是太好。

  没办法,自己手头的兵力不够.或者说的明白一点,是大汉北军的兵力不够。

  八阵图,对士卒的要求很高,要求士卒必须非常熟悉内外两阵的轮转配合,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威力出来。

  但现在战场上的八阵图,外阵基本都是大汉北军精锐,但内阵.只有一小部分是原本的大汉北军,剩下的,大部分都是南阳郡兵。

  南阳郡兵是新招募的士卒不说,他们也没有经过任何八阵图的配合操练。

  如果是闭合型的防守阶段,让他们在内阵中,根据自己的指挥和一部分北军士卒的引领,小范围的跑动变化阵型,问题倒还不大,最多就是阵型运转有些生涩罢了,简单的战术配合还是能打出来的。

  但现在是开放型的进攻阶段,这些南阳郡兵就有些应付不来了。

  一方面,是南阳郡兵没有接受过八阵图的操练,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做,全靠诸葛亮指挥或者是身边的北军士卒提醒.阵型流转的速度太慢,不能及时到位,无法有效的配合外阵的队友杀伤敌军。

  另一方面,在开放型的进攻阶段,所有士卒都会受到敌军的直接威胁,南阳郡兵又要保持阵型轮转,又要应对敌军的直接威胁,有点应付不过来。

  如果是这样,倒也罢了,虽然外阵的伤亡会变大一些,但慢慢磨也不是没有获胜的机会。

  最要命的是,随着战事进入到白热化的搏命阶段,南阳郡兵慢慢的有些跟不上阵型轮转的要求,甚至在轮转过程中,出现了自身阵型松散的问题。

  也就是说,南阳郡兵有些顶不住了,无法在内阵变化中给到前军太多的支援,这就导致了外阵的大汉北军,已经陷入到了独力维持战局的地步。

  这个八阵图,眼看着是摆不下去了。

  请收藏本站:https://www.xbqu.cc。新笔趣阁手机版:https://m.xbqu.cc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